“海底雪”在海洋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中扮演着极其核心的角色,是连接海洋表层生产力与深层乃至海底生态系统、驱动全球物质(尤其是碳和营养盐)循环的关键环节。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驱动海洋“生物泵”:
- 碳封存: 这是海底雪最著名的功能。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₂),形成有机物。当这些浮游植物死亡、被摄食后产生粪便颗粒、或者与其他有机碎屑、矿物质(如硅藻壳、钙质球石)结合形成较大的颗粒时,它们开始下沉,形成“海底雪”。
- 垂直碳输送: 这些下沉的颗粒将表层固定的碳(有机碳)从透光层(阳光照射层)输送到海洋深处。一部分在沉降过程中被微生物分解(再矿化),将碳以溶解无机碳(主要是CO₂)的形式释放回水体。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约1-30%,取决于海域和颗粒性质)能逃逸中层水域的分解,最终沉降到深海甚至海底沉积物中。
- 长期碳储存: 到达海底沉积物的有机碳,部分会被埋藏,脱离与大气的快速交换循环,实现长达数百年、千年甚至百万年尺度的碳储存。这个过程被称为“生物泵”,是地球调节大气CO₂浓度、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机制。海底雪是生物泵运作的核心载体。
营养盐循环与再生:
- 营养盐输出: 海底雪颗粒在沉降过程中,不仅携带有机碳,也携带生物体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盐(如氮、磷、硅、铁等)。
- 中层再生: 大部分海底雪在沉降过程中(尤其在100-1000米深度的中层带)被细菌和浮游动物分解(再矿化)。这个过程将颗粒有机物质转化为溶解无机营养盐(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等)。
- 深层积累与上升流供应: 在深层(>1000米)再矿化释放的营养盐,会在深层水体中积累。全球大洋环流(特别是温盐环流)最终会将这些富含营养盐的深层水输送到某些区域(如大陆架边缘、赤道、高纬度海域),并通过上升流或湍流混合作用返回海洋表层。
- 支持表层生产力: 这些从深层返回表层的营养盐,是支持海洋表层(尤其是营养盐相对匮乏的寡营养海区)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来源。没有海底雪驱动的营养盐再生和垂直循环,海洋表层的生产力将难以为继。海底雪是连接“消耗”(表层生产消耗营养盐)和“再生”(中层深层再生营养盐)的关键桥梁。
深海和海底生态系统的能量基础:
- 主要食物来源: 对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的深海生物(从几百米到数千米深),持续沉降的海底雪几乎是其唯一的能量和营养来源。深海鱼类、甲壳类、海参、海星、海百合、海绵、以及大量的底栖微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依赖海底雪为生。
- 维持深海生物多样性: 海底雪的供应量和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深海和海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量和多样性。它为地球上最大、但最不为人知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基础。
- 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补充: 即使在热液喷口、冷泉等依赖化能合成的特殊生态系统中,沉降的海底雪也为周边非化能合成生物提供了额外的食物来源。
物质横向运输与沉积:
- 洋流搬运: 细小的海底雪颗粒可以被洋流长距离搬运,将物质从近岸输送到远洋,或从高生产力区域输送到低生产力区域,影响不同海域的沉积通量和营养分布。
- 海底沉积物形成: 最终未被完全分解的海底雪颗粒(包括难降解的有机质和生物矿化形成的硅质、钙质骨骼)是构成深海软泥和海底沉积物的主要成分,记录了海洋环境和生物活动的历史。
污染物和微塑料的载体:
- 海底雪颗粒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们可以吸附水体中的痕量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以及微塑料颗粒,并将这些污染物携带下沉,最终沉积在海底。这既是污染物从水柱向海底转移的重要途径,也可能对深海生态系统造成长期风险。
总结来说,海底雪在海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中的角色是:
- 碳循环的引擎: 驱动生物泵,实现碳从表层向深海的垂直输送和长期封存,调节全球气候。
- 营养盐循环的纽带: 将表层消耗的营养盐输送到中深层进行再生,并通过环流和上升流将其重新供应给表层生产力,维持海洋肥力。
- 深海生命的粮仓: 为阳光无法到达的深海和海底生态系统提供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支撑着巨大的生物量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 物质转移的载体: 促进有机质、矿物质、甚至污染物在海洋水柱中的垂直和横向运输,最终参与海底沉积。
因此,海底雪虽然看似微小且不起眼,却是维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运转、影响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尤其是碳循环)的基石。其通量和组成的变化(如受气候变化、海洋酸化、过度捕捞等影响)将对海洋生态平衡和地球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