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卫星云图里的“秘密”
卫星云图是利用气象卫星从太空拍摄地球大气层(主要是云层)的图像。不同类型的卫星图像揭示了不同的秘密:
可见光云图:
- 原理: 利用太阳光的反射成像,就像用普通相机给地球拍照(但通常是黑白的)。
- 揭示的秘密:
- 云的厚度和高度(大致): 越白越亮的云,通常反射能力越强,意味着云层越厚(如积雨云、高层云)或者云顶高度越高(因为高云通常由冰晶组成,反射强)。薄云(如卷云)或低云(如层云、雾)看起来灰暗一些。
- 地表特征(白天): 在无云区域,可以清晰地看到陆地、海洋、冰雪覆盖区(雪地非常亮)等。植被覆盖区较暗,沙漠较亮。
- 局限: 只能在白天工作,夜晚一片漆黑。无法区分温度相近的高低云。
红外云图:
- 原理: 测量云顶或地表向外发射的红外辐射(热量)。物体越冷,发射的辐射越弱,在图上看起来越亮(白);物体越暖,发射的辐射越强,在图上看起来越暗(黑)。
- 揭示的秘密:
- 云顶温度/高度: 这是红外图最重要的信息!云顶温度越低(越亮),说明云顶高度越高(因为大气温度随高度降低)。非常明亮的白色区域通常代表发展旺盛、云顶极高的积雨云/雷暴云。灰白色区域可能是中云(如高层云),灰色区域可能是低云(如层云)或雾。深灰色/黑色代表无云的地表或海洋(暖)。
- 天气系统强度: 云顶越高、温度越低,通常意味着上升运动越强,天气(降水、大风)可能越剧烈。在热带气旋(台风/飓风)中,中心密集云区(CDO)的云顶是否冷(亮)且持续,是判断其强度的重要指标。
- 昼夜可用: 全天候工作,不受光照限制。
- 局限: 无法直接看出云的厚度(薄的高云和厚的低云可能温度相近,亮度相似)。无法区分地表特征(只看温度)。
水汽图:
- 原理: 测量大气中特定层次(主要是中高层,大约500-300百帕高度)的水汽含量发射的辐射。水汽含量越高,发射的辐射越强,在图上看起来越暗(黑);水汽含量越低(干燥区),辐射越弱,在图上看起来越亮(白)。
- 揭示的秘密:
- 中高层大气湿度分布: 这是水汽图的核心。明亮(白)区域代表中高层干燥空气,灰暗(黑)区域代表中高层湿润空气或有高云存在。
- 大气流动(气流): 水汽是示踪物!通过观察水汽图中明亮(干)和灰暗(湿)区域的形态、边界和移动,可以清晰地追踪高空急流、槽脊系统、下沉(干侵入)和上升运动区、气旋发展区等。干湿交界处往往是天气活跃区(如锋面)。
- 预示天气系统发展: 水汽图对判断天气系统(尤其是西风带系统)的发展和演变非常有用,能比可见光/红外图更早地揭示高空扰动。
- 局限: 主要反映中高层大气信息,对低层水汽和低云不敏感。
📡 二、 如何看懂卫星云图(结合天气预报)
识别主要天气系统:
- 锋面云系: 通常是绵延数百甚至数千公里的带状云系。冷锋云带通常较窄、结构清晰(尤其在红外图上,云顶较冷较亮),常伴有强对流(雷暴)。暖锋云带通常较宽,云顶高度和亮度变化较缓。锢囚锋云带更宽,呈螺旋状。
- 温带气旋: 中纬度最常见的风暴系统。在卫星云图上通常呈现为巨大的逗点状云系。头部(“逗点”头部)是冷锋云带,尾部(“逗点”尾部)是暖锋云带,中心是低压中心(可能被云覆盖)。云系越庞大、云顶越冷(红外图上越亮),气旋越强,风雨越大。
- 热带气旋(台风/飓风): 具有显著的中心旋转结构。强台风通常有清晰的风眼(红外图上中心的小黑点,代表无云或云顶高的下沉区),眼周围是极其明亮(云顶极高、极冷)的眼墙云系,外围是螺旋雨带。中心密集云区(CDO)的范围、冷云盖的持续性和对称性都是强度指标。
- 对流云团: 在红外图上表现为小而明亮(极冷极高)的白色斑点或团块。如果多个对流云团排列成线,可能是飑线;如果聚集在一起,可能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带来大范围强降水。在可见光图上,发展旺盛的对流云顶光滑、边界清晰(上冲云顶)。
- 层状云系: 在可见光和红外图上通常表现为大范围、色调相对均匀的灰色或灰白色区域(取决于云的高度和厚度)。通常带来稳定性降水(小雨或毛毛雨)。
观察云的运动:
- 看连续动画!观察云系整体的移动方向、速度,以及局地对流云团的发展、移动和消散。这比单张图信息量大得多。
- 云移动快,通常代表高空风速大。
- 云在原地增长、爆发,预示着该地区天气将迅速转坏(强对流可能发生)。
关注关键区域:
- 云系边界: 锋面、干湿区交界处往往是天气变化剧烈的区域。
- 最亮的云区(红外图): 预示着最强的上升运动和可能的最强降水/雷暴。
- 晴空区(水汽图上的亮区): 通常对应下沉晴好天气,但也可能是干冷空气即将侵入的标志。
📺 三、 如何看懂天气预报
理解基本术语和符号:
- 天气符号: 认识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雷阵雨、雪、雾、风等常用符号。
- 温度: 最高温、最低温(通常指某个时段内,如白天最高,夜间最低)。注意预报的是气温(在百叶箱里测量的),体感温度可能因湿度、风速不同而有差异。
- 降水概率: 指在预报区域和时段内,出现可测量降水(≥0.1mm)的机会百分比。70% 不是指70%的地区下雨或下70%的时间,而是指在类似的气象条件下,100次中有70次会下雨。数值越高,下雨的可能性越大。
- 风向风速: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指从北边吹来),风速常用级数(如3-4级)或米/秒表示。注意阵风风速(短时间内出现的最大风速)可能远大于平均风速。
- 湿度: 相对湿度百分比。数值高(>80%)感觉闷热或湿冷,数值低(<30%)感觉干燥。
- 气压: 通常趋势比绝对值重要。气压持续下降,预示天气可能转坏(阴雨);气压持续上升,预示天气可能转好(晴朗)。
关注预报时效和范围:
- 临近预报(0-2小时): 基于雷达、卫星实时监测,对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预警最准确。
- 短期预报(1-3天): 准确度较高,是日常安排的主要参考。
- 中期预报(4-10天): 准确度逐渐下降,主要看趋势(如降温、升温趋势,是否有降水过程)。
- 长期预报(10天以上): 准确度有限,参考气候背景和模式趋势,细节不可尽信。
- 预报范围: 注意是区域性预报(如“华北地区”)还是城市/站点预报。区域性预报中的“局部地区”通常指小范围、分散性的天气(如局地雷阵雨),具体地点难以精确。
解读预报用语:
- “分散性阵雨/雷阵雨”: 指降雨范围不广、分布不均匀,不是所有地方都下。
- “部分地区有...”: 比“局部”范围稍大,但也不是全覆盖。
- “阴转多云”: 天气由差转好。
- “多云转阴”: 天气由好转差。
- “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 强调对流性天气的突发性和猛烈性,需特别警惕。
- “气温下降X~Y℃”: 注意是最高温还是最低温的降幅,通常指冷空气影响后的降温幅度。
结合多种信息源:
- 不要只看单一结论: 结合文字描述、气象图(天气形势图)、卫星云图动画、雷达回波图一起看,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过程(例如,是因为冷锋过境导致下雨降温)。
- 关注预警信息: 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雷电、大风、冰雹、高温、寒潮等预警信号非常重要!不同颜色(蓝、黄、橙、红)代表不同等级的危险程度,务必重视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 利用App/网站: 很多专业气象App提供丰富的图层(卫星云图、雷达图、风场、温度场等)和动画功能,是自主分析的好工具。
📌 总结与实用建议
看动态,别只看静态图: 卫星云图、雷达图的
动画是核心,连续播放才能看出云和降水的移动、发展、消散趋势。
多图结合: 同时看可见光、红外、水汽图,能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云的结构、高度、湿度分布)。
理解天气系统: 知道锋面、气旋、对流等系统的典型云图特征,是看懂的基础。
关注本地气象台预报: 国家级的预报是大趋势,更精细的预报(具体到区县、乡镇,具体降雨开始结束时间)要看当地气象台的发布和预警。
理解概率和不确定性: 天气预报本质是预测,存在不确定性。降水概率、局部地区等表述反映了这种不确定性。临近预报(0-2小时)通常最准。
培养兴趣,持续观察: 经常看卫星云图动画和天气预报,与实际天气对比,慢慢就能积累经验,提高判断力。
看懂云图,就像掌握天空的密码;理解预报,则是解读自然的语言。 下次抬头看云时,你眼中的不再只是漂浮的水汽,而是旋转的锋面、涌动的气流和即将上演的天气剧本。天气变化虽无常,但有了这些知识,你已握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