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网格系统。其确定过程融合了历史演变、数学原理和现代测量技术,最终实现了从地理坐标到空间定位的精确转换。以下是其原理的详细解析:
一、经纬线的确定原理
基本概念:
- 地球的形状: 现代测量学将地球视为一个旋转椭球体(近似球体,但赤道略鼓,两极稍扁)。这是建立精确坐标系统的基础。
- 地轴: 地球自转所围绕的假想轴,连接北极点和南极点。
- 赤道: 垂直于地轴,位于北极点和南极点正中间的最大纬圈。它是纬度的起点(0°)。
纬线的确定:
- 定义: 所有与赤道平面平行的平面与地球椭球体表面相交形成的圆圈(赤道除外,它是最大的纬圈)。
- 纬度: 纬度用来度量纬线距离赤道的远近。
- 角度定义: 某点P的纬度(φ)是该点P到地心O的连线(OP)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 范围: 赤道为0°,向北逐渐增加到北极点为90°N,向南逐渐增加到南极点为90°S。
- 特性:
- 所有纬线相互平行。
- 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长,两极缩小为点。
- 纬度相同的点位于同一纬线上。
经线的确定:
- 定义: 所有通过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半大圆(在地球椭球体上,是连接两极的、长度相等的曲线)。经线也叫子午线。
- 经度: 经度用来度量经线相对于一条基准经线(本初子午线)的东西位置。
- 本初子午线: 国际公认的经度起点(0°)。历史上曾有多条,现在国际标准采用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本初子午线。
- 角度定义: 某点P的经度(λ)是该点P所在的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
- 范围: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0°到180°(东经,E),向西0°到180°(西经,W)。180°经线是一条线,东西经在此重合。
- 特性:
- 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约2万公里)。
- 经线在两极汇聚。
- 经度相同的点位于同一经线上。
经纬网:
- 纬线和经线相互交织,构成了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网格系统——经纬网。
- 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都可以用唯一的经纬度坐标(φ, λ) 来表示。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坐标大约是(39°54′26″N, 116°23′29″E)。
二、从地理坐标(经纬度)到空间定位的原理
地理坐标(φ, λ)本质上是角度。要将其转换为真实的三维空间位置(例如在GPS导航、地图绘制、空间分析中),需要以下步骤和原理:
建立精确的地球椭球体模型:
-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各自区域的地球形状,会采用不同的地球椭球体参数(长半轴a - 赤道半径,短半轴b - 极半径,扁率f = (a-b)/a)。
- 全球通用的标准: 目前全球定位系统(如GPS)普遍采用WGS-84(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椭球体作为其坐标基准。
- 区域性的基准: 很多国家有自己的国家坐标系基准(如中国的CGCS2000,美国的NAD83),这些基准会选择一个最适合本国区域的椭球体参数,并将椭球体原点(中心)和方向(通常与WGS-84有微小偏移)固定在本国区域内。
将角度转换为三维直角坐标:
- 在选定的地球椭球体模型(如WGS-84)上,建立一个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
- 原点O: 地球椭球体的中心(地心)。
- Z轴: 指向协议地球极(CTP,通常接近北极点)。
- X轴: 指向本初子午线(0°经度)与赤道平面的交点。
- Y轴: 在赤道平面内,垂直于X轴,指向东经90°方向(构成右手坐标系)。
- 转换公式: 给定某点的地理坐标(纬度φ, 经度λ, 高度H - 相对于椭球面),可以计算出该点在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X, Y, Z):
X = (N + H) * cos(φ) * cos(λ)
Y = (N + H) * cos(φ) * sin(λ)
Z = (N * (1 - e²) + H) * sin(φ)
- N: 卯酉圈曲率半径,N = a / sqrt(1 - e² * sin²(φ))
- e²: 椭球的第一偏心率平方,e² = (a² - b²) / a²
- a: 椭球长半轴(赤道半径)
- b: 椭球短半轴(极半径)
- H: 大地高(从椭球面沿法线到该点的高度)
空间定位的应用:
- GPS定位: GPS接收机通过测量到多颗卫星的距离(伪距),结合卫星广播的自身精确位置(在WGS-84坐标系中的X, Y, Z),利用空间后方交会原理,计算出接收机自身在WGS-84坐标系中的(X, Y, Z)坐标,再通过上述公式的逆运算,得到其经纬度和高度(φ, λ, H)。
- 地图绘制: 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地图将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河流、道路、城市等)的经纬度坐标(通常基于某个特定坐标系基准),通过地图投影方法转换到二维平面图纸或屏幕上显示。投影过程本身就需要依赖椭球体模型和坐标转换。
- 距离和方位计算: 已知两点的经纬度(φ₁, λ₁)和(φ₂, λ₂),可以在椭球体模型上精确计算两点间的最短路径(大地线)长度和方位角(从一点指向另一点的方向),这比在平面地图上测量精确得多。
总结
经纬线的确定: 基于地球的自转轴(定义了南北极和赤道)和人为约定的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角度(纬度和经度)在椭球体模型表面划分出虚拟网格。
地理坐标到空间定位: 依赖一个精确的
地球椭球体数学模型(如WGS-84)。将表示位置的
角度(纬度φ、经度λ)和
高度(H),利用数学公式转换到以地心为原点的
三维直角坐标(X, Y, Z)。这个三维坐标是进行全球空间定位(如GPS)、精确测量、地图投影和空间分析的基础。
因此,地球仪上看似简单的经纬网,背后是一套融合了天文学、大地测量学、数学和现代空间技术的精密科学体系,实现了从抽象坐标到真实空间位置的精确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