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成都华金科技
马上发布信息
详情描述
跟《琅琊榜》学古代礼仪:从朝堂揖礼看中华传统礼制的精妙之处

我们从《琅琊榜》这部精良的古装剧入手,聚焦“朝堂揖礼”这个具体而微的礼仪动作,来深入探讨中华传统礼制的精妙之处。

《琅琊榜》中的朝堂揖礼:一个微缩的礼仪世界

在《琅琊榜》的朝堂戏份中,揖礼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礼仪动作之一。无论是大臣觐见皇帝、官员之间互相致意、还是臣子领旨谢恩,揖礼都无处不在。剧中对揖礼的呈现相当考究:

对象明确,等级分明:

  • 对皇帝: 行最庄重、最深的揖礼(接近于“肃揖”或“特揖”)。身体大幅度前倾,双手高拱过额,视线下垂,动作缓慢而恭敬,充分体现“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剧中梁帝高坐龙椅之上,群臣行礼时,场面肃穆庄严。
  • 对上级/尊者: 行较深的揖礼。身体适度前倾,双手拱于胸前或略高,态度恭敬。
  • 平级之间: 行标准的揖礼(“时揖”)。身体微欠,双手拱于胸前,动作自然流畅,体现基本的尊重与礼貌。
  • 对下级/晚辈: 可能行较轻的揖礼(“土揖”),或仅微微欠身、拱手示意,甚至点头即可,体现地位差异。

场合精准,用意清晰:

  • 觐见/辞别: 进入或离开朝堂、觐见皇帝时必行揖礼。
  • 致意/问候: 朝堂上相遇,或需要表达尊重时。
  • 谢恩/领命: 接受皇帝旨意、赏赐或恩典时,常伴随深揖。
  • 表达立场/歉意: 有时一个深揖或特定的行礼姿态,能传达复杂的情感,如谢玉在特定场合的揖礼可能暗含深意或无奈。

动作规范,细节考究: 剧中人物的揖礼动作通常规范:立定、拱手(男左手在外,女右手在外)、手臂圆润前推、同时上身相应前倾、目视下方或对方足前、保持片刻、然后缓缓起身、收手。 动作的幅度、速度、保持时间都体现了行礼者的心态和对象的分量。

从朝堂揖礼看中华传统礼制的精妙之处

这看似简单的作揖动作,实则蕴含着中华传统礼制(尤其是《周礼》、《仪礼》等所奠定的礼制体系)的深邃智慧和精妙设计:

“分”与“和”的辩证统一:

  • “分” (区分等级、身份): 揖礼最核心的精妙在于它是身份等级和社会秩序的视觉化、行为化表达。通过动作的深浅、拱手的幅度、视线的方向等细微差别,清晰无误地界定了每个人在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君臣、父子、尊卑、长幼、宾主)。这种“分”并非简单制造不平等,而是建立一种公认的、可预期的行为规范。
  • “和” (促进和谐、稳定): 正是这种明确的“分”,才带来了“和”。揖礼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仪式化的沟通方式:
    • 减少摩擦: 明确的礼仪规范避免了因不知如何行礼或行错礼而产生的尴尬、猜忌甚至冲突。大家按“礼”行事,心中有数。
    • 表达尊重: 即使是地位较低者向尊者行礼,也体现了尊者的价值被认可;尊者回以适当的礼(哪怕是轻微的),也体现了对对方基本人格的尊重。这种相互的、有分寸的尊重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 构建秩序感: 朝堂上整齐划一的揖礼,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秩序感和仪式感的体现,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强化了皇权的威严和朝廷的凝聚力。

“敬”与“节”的内在平衡:

  • “敬” (内心的敬畏与尊重): 礼制的核心是“敬”。揖礼不是空洞的形式,它要求行礼者内心怀有对行礼对象的敬畏或尊重(对天地、祖先、君王、父母、师长、宾客等)。《礼记·曲礼上》开篇即言:“毋不敬”。朝堂上对皇帝的深揖,正是“敬天法祖”、“忠君爱国”这种核心价值的外在表现。
  • “节” (行为的节制与分寸): 礼制同时强调“节”。揖礼的精妙在于它要求这种“敬”的表达必须有度、有分寸、恰到好处。过度的谦卑(如五体投地)在正式朝堂上反而不合时宜;过于随意则显得轻慢无礼。揖礼的幅度、深度,正是这种“节”的完美体现。它既表达了敬意,又保持了行礼者的尊严和体面(所谓“礼不下庶人”的另一面理解,是士大夫阶层需要用更复杂规范的礼仪来维护其身份和尊严)。梅长苏(苏哲)作为谋士,其行礼往往既显恭敬,又不失风骨,正是“敬”与“节”的典范。

“文”与“质”的和谐交融:

  • “文” (外在的形式、仪节): 揖礼有严格的动作规范、流程和适用场景,这就是“文”。它是礼制得以传承和操作的外在依托。《琅琊榜》剧组对揖礼形式的考究,正是对“文”的重视。
  • “质” (内在的精神、情感): 但礼制绝非徒有其表。孔子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揖礼的“质”在于行礼者内心的真诚情感(敬、诚、仁、义等)和整个礼制体系所要维护的伦理价值(忠、孝、信、悌等)。剧中人物的揖礼之所以动人,往往是因为观众能感受到动作背后蕴含的复杂情感(如忠诚、无奈、恳求、决绝等)。
  • 精妙之处: 中华礼制的理想状态是“文质彬彬”(《论语·雍也》),即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完美统一。揖礼正是这种统一的微观体现。一个标准的揖礼,既是符合规范的动作(文),也应是内心情感和尊重的自然流露(质)。《琅琊榜》中,当言侯爷、靖王等人行出庄重的揖礼时,观众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内外合一的震撼力。

沟通与象征的无声语言:

  • 揖礼是一种高度凝练的非语言沟通系统。在等级森严、言语需谨慎的朝堂环境(所谓“庙堂之高”),揖礼可以传达许多不便明言或无需赘言的信息:服从、感谢、赞同、反对(有时通过行礼的姿态或时机微妙表达)、歉意、甚至挑战(极其罕见且含蓄)。它丰富了人际交往的维度。
  • 同时,揖礼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中华文明对秩序、和谐、尊重、谦逊等价值的推崇。看到规范的揖礼,人们自然联想到礼仪之邦的传统。

传承与稳定的社会功能:

  • 揖礼作为一套标准化的行为模式,易于学习、模仿和代代相传,成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它帮助维系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在《琅琊榜》的架空历史背景下,剧中人物对揖礼的恪守,也象征着对一种理想化礼治秩序(尽管现实可能充满权谋斗争)的向往和维系,是“礼崩乐坏”时代(剧中设定的大梁朝局暗流涌动)里对“礼”的坚守。

结语:小揖礼,大智慧

《琅琊榜》中看似平常的朝堂揖礼,绝非简单的肢体动作。它是中华传统礼制精妙性在微观层面的生动展演。它完美地体现了“分”与“和”、“敬”与“节”、“文”与“质”的辩证统一,承载着构建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表达内心情感、沟通复杂信息、传承文化价值等多重功能。

通过揖礼这个窗口,我们得以窥见中华礼制那套庞大而精密的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规范化的、富有象征意义的行为(礼),来确认和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恰当关系(伦),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有序(和)与个体人格的完善(敬、节)。 这种将伦理道德、社会秩序内化于日常行为仪节的智慧,正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独具魅力的重要源泉。《琅琊榜》对揖礼等礼仪细节的严谨呈现,不仅增强了剧集的历史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乐文化的致敬与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