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成都华金科技
马上发布信息
详情描述
从雪卷风到冰圈:盘点那些令人惊叹的冬季自然现象及其成因

雪卷风

  • 现象描述: 看起来像巨大的、中空的雪卷或雪筒,通常在平坦、开阔的雪原上被发现。它们像被遗弃的干草卷,但完全由雪构成。
  • 成因:
    • 关键条件: 需要一层新降的、相对松散且略有粘性的雪(温度通常在冰点附近),以及持续强劲的风
    • 形成过程:
    • 强风将一块相对致密或有轻微结壳的积雪(或一小片冰、小石子等作为“核心”)吹离地面。
    • 这块雪被风吹动,开始在雪地上滚动。
    • 在滚动过程中,它像卷地毯一样,不断粘附起沿途松散的新雪层。
    • 由于内部粘附力较弱或风速变化,雪卷的中心部分常常被吹散或无法紧密粘合,最终形成一个中空的雪筒。
    • 当雪卷变得太重而风无法再推动它,或者遇到障碍物(如树木、篱笆、地形变化)时,滚动就停止了。
特点: 自然形成的“雪球”,内部空心,尺寸可以从足球大小到汽油桶大小不等。比人为滚的雪球更少见,需要非常特定的条件组合。

冰圈

  • 现象描述: 河流或湖泊中近乎完美的圆形冰盘,通常边缘光滑整齐,有时会缓慢地旋转。直径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 成因: 这是冬季现象中最神秘、成因解释最复杂的一种,主流科学理论是涡流理论
    • 关键条件: 弯曲的河段或存在特定水流条件的水域;初冬或冬末冰层较薄且易碎的时期。
    • 形成过程(涡流理论):
    • 在河流弯曲处的外侧,水流速度更快,形成旋转的涡流(类似漩涡)。
    • 水面开始结冰时,形成的薄冰层在涡流的作用下开始旋转。
    • 旋转的冰盘边缘不断与周围静止的冰层或河岸发生碰撞和摩擦,就像砂轮打磨一样,逐渐将不规则的边缘磨蚀掉,最终形成近乎完美的圆形。
    • 涡流持续提供旋转动力,使冰圈保持缓慢自转。
  • 其他可能因素: 冰层下方的甲烷气泡上升可能导致局部融化形成薄弱点;冰层融化不均匀导致应力集中断裂;但在形成完美圆形和持续旋转方面,涡流理论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解释。
特点: 极其罕见,形状完美,缓慢自转,充满神秘感。

霜花

  • 现象描述: 出现在薄冰面(尤其是新形成的湖冰、河冰或积水形成的冰面)上的精致、羽毛状或蕨叶状的白色冰晶图案。它们从冰面的裂缝或孔隙中“生长”出来。
  • 成因:
    • 关键条件: 冰面温度非常低(远低于冰点),冰层较薄,冰层下方有相对温暖的水汽来源(未冻结的水体或潮湿土壤),上方空气寒冷且非常干燥
    • 形成过程:
    • 冰层下方相对温暖的水汽通过冰面的微小裂缝或孔隙向上扩散。
    • 当这些水汽接触到上方极其寒冷干燥的空气时,不经过液态阶段,直接在孔隙边缘或冰面上方凝华成冰晶(气态水直接变成固态冰)。
    • 这个过程持续进行,冰晶不断向外、向上生长,形成极其精细、脆弱的羽毛状或蕨类植物状结构。
特点: 极其精致、脆弱,通常在日出后或轻微扰动下就会消失。需要冰面下方有液态水源提供水汽。

冰钉奇观

  • 现象描述: 在地面上密集竖立着许多细长的冰针或冰柱,形成一片“冰针林”。常见于高海拔、寒冷干燥的地区。
  • 成因:
    • 关键条件: 地表(土壤、岩石、雪面等)温度远低于冰点(通常在零下十几度甚至更低),空气非常干燥,有强烈的日照提供升华能量。
    • 形成过程:
    • 地表或浅层土壤中含有少量未冻结的液态水(或冰晶)。
    • 在强烈日照下,这些冰晶或液态水吸收热量,直接升华(固态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或蒸发。
    • 升华/蒸发产生的水蒸气在紧邻地表的、极其寒冷干燥的空气中,遇到地表或附近其他冰晶的“冷点”时,再次凝华成冰。
    • 这个过程在特定点持续进行:水蒸气不断从冰晶底部升华,又在冰晶顶部稍冷的位置凝华。结果导致冰晶主要向上生长,形成细长的冰针或冰柱。
  • 与霜花的区别: 冰钉生长在地表(土壤、雪面等),由地表水分的升华-再凝华驱动;霜花生长在冰面上,由下方水汽的扩散和凝华驱动。冰钉通常更粗壮、密集。
特点: 形成于干燥、极寒、强日照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看起来像一片白色的针林。

雾凇

  • 现象描述: 树枝、电线、灌木等物体迎风面上凝结形成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的冰晶沉积物。结构通常比较松软、呈颗粒状或羽毛状。
  • 成因:
    • 关键条件: 空气中存在过冷雾滴(温度低于0°C但仍保持液态的小水滴),以及微风。
    • 形成过程:
    • 过冷雾滴在微风的吹送下,与暴露在空气中的物体(如树枝)碰撞。
    • 碰撞瞬间,过冷雾滴迅速冻结在物体表面。
    • 冻结过程不完全,冻结的水滴内部或表面可能仍残留一些液态水,吸引后续的雾滴撞击其上并继续冻结,形成颗粒状或羽毛状的堆积结构。
    • 由于冻结迅速且不完全,内部包含大量空气,因此看起来不透明,呈白色。
  • 硬凇 vs 软凇: 雾凇有时细分为硬凇(颗粒更紧密,通常在-5°C至-10°C形成)和软凇(颗粒更松软、羽毛状,通常在-2°C至-8°C且风速较大时形成)。
特点: 常见于寒冷潮湿、多雾的地区(山区、湖边),形成“玉树琼枝”的壮观景象,结构松软易脱落。

树挂

  • 广义理解: 在中国北方,“树挂”常作为雾凇的俗称。指的就是上面描述的雾凇现象。
  • 狭义理解(易混淆): 有时人们也把雨凇(见下文)形成的冰晶包裹树枝的景象称为树挂,但这并不准确。标准的、美丽的“树挂”景观通常指的就是雾凇。

极光

  • 现象描述: 夜空中舞动的彩色光幕,常见绿色,也有红色、紫色等。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北极光、南极光)。
  • 成因:
    • 关键条件: 太阳风(来自太阳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附近;地球磁场的引导;高层大气(80公里以上)中的气体分子(氧、氮等)。
    • 形成过程:
    • 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被地球磁场捕获,并沿着磁力线高速冲向地球两极附近的高层大气。
    • 这些高能粒子与大气中的氧原子、氮分子等发生碰撞
    • 碰撞使大气原子/分子获得能量(激发)。
    • 当这些原子/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会以光子(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产生不同颜色的光芒(绿光:氧原子;红光:高空氧原子;紫/蓝光:氮分子)。
为什么冬季更易见? 高纬度地区冬季夜晚非常漫长且黑暗(极夜或接近极夜),提供了长时间观测的窗口。但极光本身全年都在发生,只是夏季高纬度地区白昼长,不易观察到。 特点: 最壮观的天象之一,色彩绚丽,形态变幻莫测。

冰泡湖

  • 现象描述: 清澈的湖冰下,冻结着层层叠叠、如同珍珠项链般的白色气泡。这些气泡通常排列成柱状,从湖底直通冰面。
  • 成因:
    • 关键条件: 湖水富含有机质;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清澈。
    • 形成过程:
    • 湖底腐烂的植物、藻类等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产生甲烷等气体
    • 这些气体形成气泡,从湖底淤泥中缓慢上升。
    • 冬季来临,湖面开始结冰。上升的气泡在遇到冰层底面时被捕获并冻结在其中。
    • 随着冰层不断加厚,新的气泡在更靠近湖面的位置被冻结,最终形成层层叠叠、垂直排列的冰冻气泡柱。
特点: 需要非常清澈的冰层才能清晰看到,景象独特而梦幻。加拿大亚伯拉罕湖是著名观赏地。

太阳光柱

  • 现象描述: 日出或日落时分,太阳正上方或正下方延伸出一条或多条垂直的明亮光柱,仿佛连接天地的光之桥梁。
  • 成因:
    • 关键条件: 接近地平线的太阳;非常寒冷(通常低于-20°C);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扁平的六边形片状冰晶,且冰晶水平定向漂浮。
    • 形成过程:
    • 水平飘落的扁平冰晶像无数面微型镜子。
    • 当太阳处于低角度(日出日落)时,阳光照射到这些水平冰晶的顶面或底面
    • 冰晶将阳光反射回地面或天空。
    • 观察者看到的,是无数冰晶将太阳光反射到其视线方向形成的集合效果。所有反射光叠加起来,就在太阳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形成了一条垂直的光柱。
特点: 非常壮观的光学现象,常出现在极寒、晴朗、无风的日出日落时分。

冰海啸

  • 现象描述: 大量冰块被强风或水流推动,堆积到海岸、湖岸线上,形成数米甚至十几米高的冰墙或冰脊,并可能继续向陆地推进,摧毁沿岸建筑和植被。景象如同由冰构成的“海啸”。
  • 成因:
    • 关键条件: 大面积水域(大湖、海洋)在初冬或冬末;强风(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的强风);风向朝向岸边;水域中有大量浮冰或破碎的冰盖。
    • 形成过程:
    • 强风(通常是风暴)在水面上产生巨大的波浪和强大的水流。
    • 这些风浪和水流推动水面上大量的浮冰或破碎的冰盖。
    • 当这些冰块被推向浅水区和海岸线时,它们开始堆积、挤压、破碎。
    • 在风浪和水流的持续推动下,冰块不断被推上岸,层层叠压,形成巨大的冰墙(冰坝),并可能继续向陆地内部推进一段距离。
特点: 破坏力巨大,是冬季沿海/沿湖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过程可能持续数小时,景象震撼但也非常危险。

总结:

冬季的这些自然奇观,无一不是特定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风、光照)和水(固态、液态、气态)的完美配合下产生的。它们展示了水的相变(凝固、凝华、升华)的奇妙,风的雕刻力量,光学的魔法,以及地球物理过程的壮丽。了解它们的成因,不仅让我们惊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让我们更加敬畏和欣赏这个寒冷季节独有的魅力。下次冬季出行时,不妨多留意身边,也许你就能邂逅这些转瞬即逝的冰雪奇迹。